学术写作的核心是在一个知识建构的共同体中,进行同行之间的学术对话。论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在一篇论文中,他们会关于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进行讨论。学术研究的成果只有写成论文,方能体现它的学术价值,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学术论文的主体结构一般被概括为“三段式”,即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论文通常是由论点、论据通过论证组成的,标题也是论文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一种常见的论文写作格局,也是人们在长期写作实践和共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说是一种能较好地组织材料、论证观点的写作形式。

  标题是论文的“眼睛”,也是给读者初印象的关键。对标题的撰写要求,是要以最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其中要注意中文题名不宜超过20个汉字。

  题目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只有一个标题,大多数论文的题目都属于这一种;另一种是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一般是题名语意未尽,或题名太大,不能准确针对论文所指,即采用副标题补充说明。副标题可另起一行,用破折号与主题名隔开。主副标题字数没有严格限制,总的标准是精简易懂、突出主题。

  好的标题往往是言简意赅的,使人看了标题后即对作者所写论文方向、内容有清晰的定位。最忌在标题上哗众取宠、冗长啰嗦、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这种问题在学士学位论文中比较常见。究其原因,是选题过大且作者本身没有完成如此大选题的能力。如,一篇3000字的论文冠以“青铜器研究”为题目,而青铜器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又涉及铸造方法、造型、文化、审美等等多个方面,3000字的论文显然大题小做,内容完全不能支撑如此大的题目。

  有这种问题的论文题目也是作者没有把握好文题关系,应将与题目无关的略写或者不写。

  如“XXXXXX研究探讨”,“XXXXXX分析研究”。“分析、研究、探讨”为近义词,提名中保留其一即可。

  有些文章只是一般的论述分析,谈不上研究,但作者却冠以“XXXXXX研究”作为题目。

  这种标题的取法在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中最常见。它直接揭示论文的核心题旨,无多余修辞,使读者看一眼便能把握论文的中心论点。

  “论……”/“试论……”/“试析……”/ 浅析……”/“浅议……”/“浅谈……”/“……初探”/“……研究”

  “……刍议”/“……比较”/“关于……的看法(建议/思考)”如:《论民间美术的审美功能》、《论工艺设计制作中的环保意识》;《试论陶瓷艺术的形式美》;《试析茶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多元应用》;《浅析影响夜景油画的客观因素》;《浅议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初探》;《数字化技术在茶叶包装印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服饰绘画研究》、《边景昭仙鹤题材绘画研究》;《中西绘画中的时空意识之比较》;《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几点思考》、从景观设计到数字媒体——关于跨专业创作的看法》。当然也有很多没有用以上句式而直接表述中心论题的,如《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塑中的人体结构》、《苏轼和文人写意》。

  用肯定的主观定语来表述主题和论点,也是论文常见的一种题目句式。如《学习艺术史论对创作大有裨益》。

  这类句式常见于有主副标题类的论文,是用文学性语言来突出论文主题,使论题形象化,增加读者读下去的兴趣。如《谁剪江南一片春——试析恽寿平对北宋惠崇、赵令穰“江南小春”的图式之变》、《画里画外——对水墨人物画雅俗之“度”的探索》。主标题点明了中心内容,副标题充实了论文的具体内容。

  摘要是对论文的主要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摘要是在论文初稿完成后撰写的。摘要的文字语言不要求华丽,只要求准确性和客观性。中文摘要的字数一般是论文的5%左右,最多不宜超过8%,约100-200字左右。

  摘要是要告诉读者期待接下来会是什么的简短总结。摘要的要点有三,一是陈述研究难题,二是宣告关键的主题,三是以陈述中的主要论点或以预告整篇文字论点的起点式论点来结尾。

  摘要应使读者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在考试中,论文评阅的教师往往通过阅读论文摘要,结合论文题目就可初步判断出论文的大致水准。所以,摘要的撰写很重要。总体来说摘要要符合如下要求:

  这是论文写作的出发点,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和解决?有何重要性?

  这部分是选题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即“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能否发现和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一篇论文是否具有学术和创新的基础。

  本部分属于摘要的开头部分,也属于次要部分,所以,在摘要总字数中所占比重不宜太大,不宜超过摘要总字数的五分之一。如侯样祥教授的一篇论文《“瓷”,凭什么你是“中国”?》中的摘要:在英文里,瓷器和中国是一个拼法,即China。为什么?文章从四个方面试图解读这一疑问:首先,瓷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全球最早烧制瓷器的国家;其次,瓷器曾经作为物质文化畅销全球长达千年之久,为世人所熟知;再次,中国的制瓷技艺曾作为精神文化,向全球输出也达千年;最后,在千年输出的同时,域外文化也对中国制瓷文化产生过强大的反影响。显然,瓷器是古代中国实现国际文化交流最成功的媒介。

  其中的第一句话的内容就属于从事该研究的目的,即想要厘清瓷器和中国为什么在英文中是同一个拼法。

  这是解决问题所依据的理论、采用的方式和技巧等。如:本文主要是基于水墨人物画及水墨人物画家这一艺术创作群体的历史现状,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及成果,从中分析雅俗这一美学对偶范畴在水墨人物画中的表现,以及观者对于雅俗的影响,进而寻出雅俗之度,亦即雅俗共赏在水墨人物画中的呈现方式,并借由“度”的理论,推衍出水墨人物画在当代及未来的发展启示。第一章绪论部分为本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为雅俗及“度”的相关理论分析;第三章分析了水墨人物画家的雅俗之度在画面语言方面的表现,由造形的不似之似,以色如墨、色墨结合,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共同构成,其中造形的不似之似又表现为对笔墨的推崇、对线的节奏性表达、水墨氤氲的意境营造、点线面的形式构成等四个方面;第四章为观者对水墨人物画雅俗之度的影响,从观者懂与不懂、似懂非懂的社会现象谈起,得出观者对于水墨人物画及画家的不同态度,即批判、追捧、冷漠无动于衷,进而解析这些态度对于雅俗之度的范畴所造成的影响;最后得出“度”之于现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借鉴意义。

  其中“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及成果”就属于解决问题所依据的理论、采用的方式。在摘要的撰写中,研究方法也属于次要内容,在摘要的总字数中所占比重不宜大。另外,研究方法视论文实际情况也可忽略不写。

  此部分内容应占摘要总字数的最大比重,不宜少于摘要的三分之二。如周宪的论文《当代设计观念的哲学反思》中的摘要:当代设计的发展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发展趋 向,它们彰显了设计观的演变。本文着重讨论了设计观的 三个转变 :第一是从“形式服从功能”向“形式服从情感” 的转变,当代设计越来越强调艺术特质和情感体验 ;第二是从一元标准化向多元个性化的转变,各种“变异”的设计应运而生,改变了刻板冷峻的同一性模式 ;第三是从技术理性向人文价值的转变,晚近设计摆脱了技术层面而转 向了人的诗意和“神性”,从技术的考量进入关于人之生产的哲思。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双向互动的进程中,这些设计观的变化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世界。

  这三条属于摘要中的结尾部分。三条内容视论文实际情况,选择性写其一即可。如侯样祥教授的论文《“瓷”,凭什么你是“中国”?》中的摘要,最后一句话即该篇论文的结论。通过四个方面的解读,得出“显然,瓷器是古代中国实现国际文化交流最成功的媒介。”也是作为对论文所研究问题的最终解答。

  对摘要的撰写,国家标准要求是“陈述”、“不加评论”。所以,摘要中不要出现自我评价的文字。类似“填补了……空白”/“具有……价值”/“奠定了……基础”/“对……有指导作用”/“富有……意义”/“对……有……启示作用”等都不可取。

  第一人称带有很强的主观意味,显得不够学术论文所要求的理性,宜使用第三人称,语气显得客观中立。

  摘要中不要出现的第一人称词,如:“我觉得……”/“我认为……”/“本人的观点……”/“我的研究……”

  “我的看法是……”/“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可改用第三人称的语气,参照句式如下:“从……可以看到,……”/“通过……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经过……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

  摘要既要写得简短扼要,又要行文生动,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写得有文采,以唤起读者对全文阅读的兴趣。有些论文摘要前言不搭后语,使读者不明白他究竟要写什么。

  这种摘要表现为文字内容不涉及实质性观点,大都是无效信息,使阅读者看完摘要,不能获得论文的中心思想。有此类毛病的论文摘要很普遍,大都源于作者对摘要的作用认识不足所致。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专业术语。它也是检索时最有实质意义的词语。书写的位置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在关键词的选取中,一般论文中反复出现、能显示文章主旨的相关概念、术语,可以从标题和摘要中挑选,也可以从论文中寻找,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词与词组,表示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是交待研究成果的来龙去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相关的课题,目的是引出作者研究成果的创新论点,使读者对论文要表达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引起读者阅读论文的兴趣。

  引言一般稍多于摘要的字数。要求该部分的写作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要与摘要雷同,也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不用图表和公式来论述问题,但至少应该有观点的罗列,同时一定要把作者的创新点明确表达出来。

  引言的作用是引出正文。怎样引出正文?通过交代论文的背景、缘由和意义,或简要地介绍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结果,从中导入正题。例《“瓷”,凭什么你是“中国”》一文的绪论内容是这样导入正题的:在英文里,“瓷器”与“中国”共用一个单词China。即是说,瓷器是中国,中国即瓷器!显然,这种对中国的命名法,离我们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概念似乎相距甚远,而且多少还带有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味道。但是,颇有意思的是,向来挑剔的汉语世界,对此却几乎没有任何异议,“照单全收”了。那么,以瓷器命名中国,或以中国命名瓷器,到底是贬低了中国,还是拔高了瓷器?或者说,瓷或瓷器,凭什么你是中国?无疑,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并颇有趣味的学术话题!其中“在英文里,……凭什么你是中国?”提出了研究的背景;而“向来挑剔的汉语世界,对此却几乎没有任何异议”,道出了前人研究的空白;“那么,以瓷器命名中国,或以中国命名瓷器,到底是贬低了中国,还是拔高了瓷器?或者说,瓷或瓷器,凭什么你是中国?无疑,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并颇有趣味的学术话题!”提出了论文中心论点,且以问题形式导入,接下来便展开了正文中四个方面的论证分析。

  总的来说,引言需要引起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注意的是他们认为亟需解答的难题,而让他们保持注意力的是他们认为你已找到解决方案的期望。 引言的结构包括三项要素:一是研究问题的背景;二是有关研究难题的陈述;三是对研究难题的回应。

  正文也叫本论,是论文的主体、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总体要求是,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论文的创新、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全部都在此体现了出来。

  正文是引言之后、结论之前的部分,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作者论点的提出、论据的陈述、论证的过程、结果和讨论都要在此得以展现。要求观点要正确、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选材要新颖;论述要有条理,有较好的逻辑性、可读性和规范性;表达要以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多的信息量为原则;量、单位、名词术语的使用要统一、规范。正文是否有创新性,是决定一篇论文采用与否的首要标准,也是刊物决定录用与否的主要依据。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格式规范; 2.逻辑清晰; 3.论点鲜明; 4.论据充分; 5.论证合理; 6.表达准确。

  虽然许多论文不属于“首次提出”、“首次发现”,但作为一篇论文总应该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有新意,或对某种算法有改进,或对某一技术指标有提高。要求论点突出、尊重事实、表达准确,要求结构能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整篇论文系统严密、浑然一体。常见的论文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和分总式等。

  在正文的写作中,论文的一、二级标题的序号一般用汉字表示,如下:(到三级标题即可,正文要点通常3-5个)

  结语是结束语,一般用一段话收尾; 结论是全文论点总结,必须要有论点; 建议多用结语,少用结论。

  结论包括:1.作者对研究课题得出的研究结果;2.对论题研究的探讨性意见;3.依据论题现状,指出对论题还有没有因条件限制而尚未解决的问题;4.对论题研究前景的展望。写作时挑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结合写出言简意赅的结论,篇幅不宜过长,宜少于引言部分的字数。

  结论部分主要的重点就是把你的观点论点重复一下,因为你的观点已经在结论分析部分出现了,在结论部分需要重新的再整理一下,把它讲得更加完整。同时还需要重申你的研究的意义,需要对前言中的简介中介绍的重要性作出回应。同时还可以呼吁更多的研究,因为原先的研究可能有些什么样的局限,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更新的方法、更多的视角等等,以上就是结论部分的写法。

  结论应写得简明扼要,精练完整,逻辑严谨,措施得当,表达准确,有条理性.一般说来,读者选读某篇论文时,先看标题、摘要、前言,再看结论,才能决定阅读与否。因此,结论写作也是很重要的。

  同时,撰写时,不是对前面论述结果的简单复述,而要与引言相呼应,与正文其他部分相联系。结论中,凡归结为一个认识、肯定一种观点、否定一种意见,都要有事实、有根据,不能想当然,不能含糊其词,不能用“大概”、“可能”、“或许”等词语。如果论文得不出结论,也不要硬写。